女子头饰——发钗(一)

双股为钗,单股为簪(zān)。自新石器时期以来,簪就是最为常见的发饰。无论男女,束发和系冠都可用簪。而发钗则是一种固定和装饰发髻的工具,仅为女子所用,出现的时间晚于发簪。

一般认为,发钗流行于西汉之后,繁荣于唐代。发钗的基本形制呈“U”形,由“钗首”和两个平行并列的“钗股”组成,基本作用是固定、装饰发髻。

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来看,双股钗的造型最早出现在隋代墓葬中,这种双股玉钗开唐宋玉钗之先河,对之后唐宋玉钗的样式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。


图:隋朝玉钗,长13厘米,宽1.9厘米
(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)

1957年于西安市发掘的9岁女童李静训(左光禄大夫、岐州刺史李敏的四女儿;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)之墓,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玉首饰,其中的三件双股玉钗的就是隋朝双股钗的代表之作。


图: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玉钗
(中国国家博物馆藏)

这三件玉钗形制相同,由羊脂白玉制成,玉质洁白莹润,通体抛光,无纹饰。股扁圆,由上至下渐细,顶端尖细近似锥形。其中较大的一件长8.1厘米,上宽1.8厘米,下宽1.2厘米,钗径0.4厘米,较小的两件长6.8厘米,上宽1.5厘米,下宽1厘米,钗径0.4厘米。

除了双股玉钗,李静训墓还出土了三件水晶钗,质地透明,形制与玉钗相同,但长度仅有3.2至3.9厘米。后人推测,可能是复合材质的钗脚已腐化,仅剩下水晶钗头。


图:李静训墓出土的水晶钗(中国国家博物馆藏)

据考古发掘报告记载,双股玉钗和水晶钗出土时均位于墓主的头骨顶部,应为墓主生前使用的头钗。由此推测,这种形制的双股钗应为隋代贵族妇女日常佩戴的发饰之一。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